规划师

规划师论坛

  •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马向明;陈洋;陈昌勇;熊丽芳;

    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2020年03期 v.36;No.30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 新时期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与变革方向探讨

    龙茂乾;李婉;扈茗;欧阳鹏;卢庆强;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多地开始了都市圈治理的探索实践,随着国家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正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调控单元。作为城镇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域空间,新时期都市圈的治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文章回顾了过去我国都市圈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瓶颈制约,借鉴国际都市圈治理的典型经验,探讨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和新方向,提出新时期都市圈治理应遵循"平等协商、同城发展、互利共赢"的逻辑,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建立全方位协调机制;国家应以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和统计制度改革,开展都市圈发展综合试点研究与实践。

    2020年03期 v.36;No.30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西雅图大都市区空间协同发展思路及其启示

    王智勇;李纯;王纪武;刘合林;

    大都市区是当今世界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之一。美国拥有大都市区研究与实践的良好基础,中国在都市圈内部协同方面还较为欠缺。西雅图大都市区在空间的协同发展及产业的创新发展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其经验值得借鉴。文章结合西雅图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与实践,探讨能有效促进全方位协同的思路与策略,以及对中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西雅图大都市区在面对人口集聚与增长的挑战时,采用了空间组织、产业分工和创新驱动的应对策略。在研究基础上,文章建议将西雅图大都市区的经验应用于中国大都市区建设,尤其是与西雅图具有相似性的沿海都市区,其协同发展可以参考与借鉴西雅图的经验。

    2020年03期 v.36;No.303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5K]
  • 治理视角下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探索

    邱凯付;陈少杰;罗彦;

    都市圈的区域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都市圈协同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提出一体化发展的治理目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方式及全流程的治理制度设计是现代化都市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次,以深圳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市场主导、多方协同是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特征,坚持产业先行、临界突破、模式创新与制度保证是深圳都市圈协同治理的重要经验;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激励机制、统一规划管控、夯实社会基础、强调考核问责与完善法规体系6个方面提出面向治理现代化的都市圈协同发展建议。

    2020年03期 v.36;No.303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8K]

规划设计

  • 景观指数化视角下的榆林古城文化景观特征解析及格局修补

    黄嘉颖;赵伟伟;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普遍面临文化失语与文化迷失的双重困境。城市文化景观作为反映城市特色并有效提高城市辨识度的核心要素,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文章以榆林古城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指数化视角出发,参考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并结合城市文化景观的土地利用形态,建立城市文化景观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GIS及FRAGSTAGS平台,选择景观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连通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等解析榆林古城文化景观"域面—廊道—斑块"的系统格局特征,着重从分区优化、廊道织补与斑块复兴3个层面提出城市文化景观格局修补策略。

    2020年03期 v.36;No.30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3K]
  • 边缘效应下的烟台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更新设计方法

    邢忠;郑尧;刘玉龙;

    我国正处于由粗放的增量发展向精致的存量建设转变时期,面临大量的旧城更新规划与建设,需要对相关规划理念与方法进行探索。文章结合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更新设计,通过引入边缘效应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区域活力再生,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周边发展建设互利双赢,以期为同类街区的更新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2020年03期 v.36;No.30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8K]

规划广角

  •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绿色化转型思考

    陈蓉;黄鼎曦;

    城市轨道交通是高度城市化的特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绿色出行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正处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由于城市轨道项目建设运营成本巨大,当前多采用土地开发支撑开展融资建设。现有模式对如何处理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的高强度资金需求、有限的运营票务收入和对城市的长远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成本效益时空差,统筹实现高造价、高运量、高成本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协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文章在回顾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投融资视角切入,对当前土地综合开发支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价值获取等理论及政策综述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价值获取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证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总体框架。

    2020年03期 v.36;No.30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老年视角下社区日常消费性服务设施的感知与使用研究

    彭科;金瑞;唐诚;兰艺萱;刘刚;

    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满足中低龄老人使用需求的日常消费性服务设施的布局关系老人自主生活的独立程度。文章以长沙市一郊区小区为例,探究中低龄老人自述感知的日常消费性服务设施数量、自述的设施使用频率与研究者实地观测的设施布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家与设施之间的距离、设施规模对菜市场和超市等公益性消费设施的感知及使用会产生影响。文章从中等规模的公益性消费设施缺失、社区商业中心适老功能匮乏和半公益性消费设施缺失三方面总结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从设施接近老人、老人接近设施和增加出行便利性三方面提出老年视角下消费性服务设施布局的实施策略。

    2020年03期 v.36;No.303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 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

    杨贵庆;蔡一凡;

    文章通过建构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三维空间模型,计算建筑、院落及街巷空间的高程、距离、面积和宽度等空间量化因子;对应调查村落的家族辈分、房族地位和家族主要活动等内容,定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36;No.30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系列专版

  • 粤港澳大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以佛山三龙湾为例

    刘洁贞;曾艺元;李颖;王磊;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创新成为湾区城市发展的重点,着力打造创新空间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措施。面向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总结其空间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策略,包括完善创新服务基质,提供满足创新主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服务,构建以知识创新单元、技术创新单元和服务创新单元为核心的创新社区,塑造响应企业和创新人群空间需求的第三空间。文章依托佛山三龙湾创新基础和区域资源,在城市设计中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和建筑组团指引,促进创新活动的聚集和创新发生的可能,为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2020年03期 v.36;No.30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研究

    袁勇;王磊;

    文章以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项目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多规合一"的指导下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探讨提供借鉴。

    2020年03期 v.36;No.303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4K]
  • 基于创新网络理论的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探讨

    谭宇文;袁宇昕;张翔;

    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创走廊整合创新要素,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成为强化创新功能、优化空间组织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理论探索构建"区域—城市—地区"三大层面创新网络的科创走廊空间,在功能组织、创新模式和规划策略等内容上明确各层面规划重点,促进知识生产、转化和服务三大创新活动互融互动,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城市地域。

    2020年03期 v.36;No.303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5K]
  • FLUS模型对佛山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验证与修正分析

    招晖;陈昌勇;

    自然资源本底摸查、空间承载能力和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随着AI时代的带来,从智能化角度探索一种更为客观、科学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式成为了可能。文章以佛山为例,基于FLUS模型对未来城镇空间进行模拟,比对分析其模拟结果与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异同。研究表明,两种分析结果总体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的是一种"千层饼"叠加的空间分析方法,无法反映空间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与预期值有所偏差。因此,在对空间要素流动密集地区进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空间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FLUS模型的模拟结果对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更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

    2020年03期 v.36;No.303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0K]

  •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化方案

    <正>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化方案,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有效支撑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公众服务等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同时提供基于"多规合一"的自然资源全业务流程管理、多审合一、多测整合、全程监管以及综合办公等服务。

    2020年03期 v.36;No.303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下载本期数据